四海承风 与你同行

天津大学北美各地校友会2月26日首次联合组织了大型的线上春节联欢活动,不仅有内容丰富精彩的文娱演出,还有一场含金量极高的职业发展分享论坛。感谢天大校友会邀请参加了本次活动,亲临盛会,受益匪浅,特向经贸校友们推荐本次活动的视频录像。 文…

Youth

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 it is a state of mind; it is not a matter of rosy cheeks, red lips and supple knees; it is a matter of the will, a quality of the imagination, a vigor of the emotions; it is the freshness of the deep springs of life.

Youth means a temperamental predominance of courage over timidity of the appetite, for adventure over the love of ease.  This often exists in a man of sixty more than a body of twenty.  Nobody grows old merely by a number of years.  We grow old by deserting our ideals. Continue reading

多瑙河边的大学生活 3

  1. 德国男Gay蜜——赫德

给我面试过的“嬉皮士”这个学期给我们上“世界经济”这门课。一天,他在谈论世界人口结构和世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时,举了中国作为例子: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在生产力还是相对落后的地方,还根深蒂固地世代繁殖着这样的观念——男人就是劳动力,是家里的顶梁柱,是养老的保障,农民们都喜欢生男儿,而且越多越好。女儿呢,再怎么粗壮能干,一旦出嫁了,便是泼出去的水。 Continue reading

If we cannot end now our differences, at least we can help make the world safe for diversity

If we cannot end now our differences, at least we can help make the world safe for diversity. For, in the final analysis, our most basic common link is that we all inhabit this small planet. We all breathe the same air. by John F. Kennedy Canada seeks to navigate the complexities of its diverse population, keeping its borders open to th…

多瑙河边的大学生活 2

  1. 热爱中国文字的海曼太太

在这座美丽的古城里,我能想象到的最洒脱的事情,不外乎是每天能沿着夕阳洒照的多瑙河岸,留下自己矫健的步伐。

离学校不远的河岸对面,是一个大公园。阳光明媚的春日里,已经开始有三五人群躺在公园的大草坪上享用日光浴了。我常常在小跑一圈后,便坐在公园一角花丛里的长木椅子上去,静静地看会儿书。过往的人,走到我跟前时总会友好的说一声“问候上帝!”那是德国南部普遍流行的问候方式,这里是天主教文化根深蒂固的地方。而心中并无上帝的我,也会入乡随俗地回一声“问候上帝!”有时候问候完上帝以后,同样是独自一人游荡在公园的那些老年人,看到我手中捧着的书,便会在我旁边坐下来唠叨几句。慢慢地我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德语练习机会,和这些老人聊天,我感觉放松,天南地北无所不侃,我也不担心他们会笑话我语法的错误发音的不准。 Continue reading

叶莹:画日子的诗人

文/夏青青

生活中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一句话。可是谁又能远离苟且,活出诗意,走向远方呢?当我在深夜结束一天的繁琐,站起身来摇动僵直的颈椎时,不免暗问自己。通常此时,我才有时间刷两分钟微信。这时若恰巧看到叶子更新她的公众号,我会展颜微笑。诗和远方,并不遥远,红尘中还有叶子这样画日子的诗人。

叶子,芳名:叶莹。“叶子”、“小小叶子”是她的笔名和网名。我习惯称她“叶子”。我和叶子认识的时间还不算很长,可是我听闻这个名字已经很久了。多年前在一家报纸上,读到一篇署名“叶子”的文章,题目下面标明作者居住地是慕尼黑附近著名风景区。我不禁惊疑参半,向住在同地的朋友打听,却不得要领。当时我独处小楼笔耕,刻意隐身文字后,不欲“抛头露面”,就没有试图通过其它途径认识她。 Continue reading

多瑙河边的大学生活 1

 

  1. 德国大学里的国际交换生

在踏上德国开始我留学生涯的第八个月,我来到了南部的因城读大学。

蓝色多瑙河从因城的中间蜿蜒流过,把小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同样有河流横贯城市,柏林的美,却在于其大气容纳,像旧日妻妾成群的王公家里那位元配夫人,虽然皱纹爬上了美丽的容颜,却依然努力以最优雅的风度来管理好那一大家子。相比之下,这个南部小城的美,只是一个有着桃花面容的清高女子,她的小院独自含芳吐蕊,爱慕她的,需是那些耐得住寂寞深院一树梅的人。 Continue reading

SFU 感想 – 赵极

 

本人于2009年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转学到SFU (Simon Fraser University),2012年毕业,现在香港就职于一间投资银行。虽然已经离开校园几载,但仍和当时的同学以及现在身边的同样来自温哥华的朋友时不时回忆起当年的时光。大学生活的一大特点是需要学生自己做非常多的选择,从选课到课外活动到职业规划,而大学又是职业生涯的起点,所以想借本文分享我的求学经历,希望能够给读者,特别是还在校园中的同学有所启发。

Continue reading

李金艳: 苦尽甘来 中国农村姑娘成为加拿大法学权威

农村姑娘遇贵人勤学英文

在市北一个宁静宽敞的房舍里,李教授(Professor Jinyan Li)接受笔者的访谈,她是一位谦虚而自信的学者专家,在加拿大法学界的知名度甚高,但相信在大陆移民以外的华人社区,知道她的人并不多。她从来就没想过要与知名度打交道,但是一位「红枫传奇」人物一再恳请,希望将她奋斗的故事与年轻一代华人分享,她几经考虑终於答应。

根据一位校友所撰的一篇访问稿「投向远方的标枪」文中所述,李金艳不但学习方面很有成绩,体育运动方面也很有天赋,她在中学时就被选入体育运动队,曾经创下北京外贸学院女子标枪和铁饼两项的纪录。

60年代大陆农村的教育环境相对较差,英文教学的师资和设备更是不足,李金艳到高中时对英文还是知之甚少。她後来英文学得这麽好,倒是一个奇遇。据说:李遇到「贵人」,当时她所就读的中学操场边上有个猪栏,负责养猪的是一位老先生,谈吐不俗,气质高雅,李金艳帮着他喂猪,老先生看这位来自农村的姑娘善良聪慧,原来这位长者是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的知识份子,文革中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此时正在涿县农村接受劳动改造。这一老一少成了忘年之交,她帮老先生喂猪,老先生教李金艳学英文,1980年高考,李金艳的英文成绩名列河北省最高分。

六年考获三个法学学位 Continue reading

温婉对红枫 ——访81届校友、加拿大联邦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发展部司局长 严小沂

by 紫丁

她,有着典型江南女子的纤弱与温婉;而这温婉中却蕴含着以柔克刚、热情如火的巨大能量。“外柔内刚”这个词似乎就是为她量身定制的。每天早晨,她以轻盈的步伐微笑着穿过枫叶覆盖的渥太华街道,步入加拿大联邦政府的办公室,身后跟着高大的白人下属。这个来自大陆中国的留学生,这位看上去柔弱的女性,如今在异国他乡已是“居庙堂之高”,且成为目前大陆中国留学生在加国政府官员中的职位最高者。其实,她从上大学至今的三十多年,她人生的每一步,无不以温婉打造成功,以温婉反衬执著与能力。她,就是严小沂。

严小沂,生于江苏无锡市,1972年任中学英语教师,1977年考入我校外贸英语专业,198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同时攻读英语专业在职研究生,1988 年赴加拿大渥太华卡尔顿大学 (Carleton University) 攻读博士学位;1995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成为卡大经济系第一位女性博士毕业生,主攻方向为工业组织经济和国际经济。毕业后在加拿大约克大学 (York University) 经济系任教一年,1997年到加拿大联邦政府统计部工作,在联邦政府的12年职业生涯中,先后在统计部、税务部、人力资源和社会发展部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Canada) 工作。 期间曾为经济分析家, 经济学家, 统计项目的主管,研究项目的经理,目前任加国倡导国民“活到老,学到老”政策制订和计划司 (Learning Program Policy and Planning) 局长。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