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好,叫妈妈觉得你好
作者:祁悦 (97级校友) 昨天,北京的表姐在微信里黯然地说,她家邻居的儿子因为考试没考第一跳楼了。。。 当时我正在温哥华的地铁里,与这位万里之外的孩子素不相识,却不禁默默流泪,甚至有种想要呐喊却如鲠在喉发不出声的感觉。。。 “没考到第一名”。。。我知道也许原因远不止这么简单,我知道也许他在此之前经历了难熬的痛苦,我知道也许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都未必能换取人们真正的理解。。。 低头看看刚刚在玩具店给儿子买的美国超人模型,那傲人的神情,那魁梧的身型,那从头到脚散发的英雄气概,仿佛一个无所不能的超人栩栩如生地在我面前鲜活起来。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曾住着盖世无敌的英雄,每个孩子都曾幻想自己就是英雄的化身,所向披靡,不可一世。可是,世上千千万万这样的无敌“小英雄”们却随着岁月的变迁渐渐地变了模样,有的被现实打磨掉了傲娇的英雄本色,有的甚至不堪重负选择了自我毁灭。。。 是什么拿走了我们的“小英雄”呢? 前些天在中国文学课上重读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那虽然是一篇抨击旧社会旧礼教的作品,但贯穿通篇的“吃人”、“吃孩子”主题,在历经一百年的岁月沉淀后,依然令人心悸头皮发紧,印象最深的一处是: “我翻开历史一查。。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作品的最后一句“救救孩子。。。。。” 像一道悠长的警钟,在心中久久回荡。以史鉴今,幸运的是,如今我们早已摆脱了“吃人”旧礼教的压迫,但似乎仍然有一种不为我们所知的力量在悄无声息地“吃”我们的孩子,吃掉了孩子的快乐,吃掉了孩子的天真,吃掉了孩子的自信和生命力。 这力量究竟是什么呢? ——是情感的冷漠、情感的断裂。 曾经有位心理同行讲述了一位服刑人员的经历。 当她询问这位服刑人员最想变成谁时,他答“孙悟空”。 “为什么是孙悟空?” “因为孙悟空本事大,能打得过我爸” “你对爸爸印象最深的情节是什么?” “我七岁时,帮家里割麦子,我当时太小手脚协调不好,有回我一个趔趄没站稳就把麦子割坏了,还没等我回过神来,我爸从背后朝我屁股上狠狠地一踹,踹得我滚出去好几米,还骂我是废物,干啥啥不灵。。。后来他每次看我不顺眼,就动手打我。” “棍棒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严加管教孩子才有出息”、“别人家的孩子怎么那么优秀”。。。。这些都是我们耳朵都听出了茧子的道理。这些道理也似乎几千年来都发挥了不小的作用,那些丰富的成功案例也似乎令人无可辩驳。 但是理是理,情是情。很多时候,家长都赢在了道理,却输在了感情,收获了结果,却失去了关系。 自体心理学大师科胡特先生曾经提到过一把人与人之间处理关系的“金钥匙”——“不带诱惑的深情、不带敌意的坚决”。区区两句话,扪心自问,我们做得怎么样呢?尤其在亲子关系里,我们放下诱惑了么,我们放下敌意了么,我们的深情在哪里呢? 那如何让冷漠的情感恢复温度,让断裂的亲情恢复链接呢? ——尊重对方的感受,承接对方的情感。 如何承接情感呢?这让我想起电影《奇迹男孩》(wonder)里最为动人的一幕。 先天患有面部畸形的Auggie在经历了几十次整形手术后,终于在10岁这一年第一次踏进了他向往的校园生活,却因为面部的畸形而饱受同学们的嘲笑。 有一天,他放学回到家伤心地问妈妈: “我为什么长这么丑?” […]
Read More →